您的位置:首页 > 财考网 > 高级会计师 > 政策解析

2005年高级会计师考试《高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六)

时间:2005-07-26  来源:中华财考网  编辑:  打印

中华会计网校首页
中华会计网校报名
【免费】“先听课、后付费”点击注册 享受长达七天的免费学习期
【高会】2018年新课已开通 早报早学 全程名师指导 热报中!
高级会计实务:基础学习班+习题精讲班+冲刺串讲班,答辩技巧及评审指导,论文写作指导 全方位指导,使您顺利通过评审。赶紧报名吧!

3.取得与验收控制。

(1)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预算管理。明确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调整、审批、执行等环节的控制要求。

(2)外购,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应符合《采购与付款》、《工程项目》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

(3)建立固定资产验收制度,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会部门等参与固定资产验收工作。

(4)对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填制固定资产交接单,登记固定资产账薄。经营性租入、借用、代管的固定资产,设立备查登记薄专门登记。

(5)支付外购、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款项,应符合《采购与付款》、《工程项目》和《货币郊外》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

4.日常保管控制。

(1)建立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会部门的职责权限。

(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簿登记制度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制度。财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定期核对相关账薄、记录、文件和实物。

(3)认真做好固定资产折旧、减值等相关会计核算。

(4)建立固定资产维修保养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固定资产维修保养费用,纳入单位预算,并在经批准的预算额度内执行。

(5)建立固定资产制度,明确因投保固定资产的范围和标准,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投保手续。

(6)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店制度,明确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定期或不期地进行盘点。

(7)对于启封使用固定资产或建固定资产由使用状态转入封存状态,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5.处置与转移控制。(1)建立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控制制度,明确固定资产处置的范围、标、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1)建立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控制制度,明确固定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2)重大固定资产处置,实行集体审议联签。

(3)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不同类别,区分使用期满正常保费谷地国内资产、为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及拟出售或投资转出固定资产等,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和措施。

(4)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固定资产的出资依据、出资方式、处置价格等进行审核。

(5)加强固定资产内部调拨管理,明确办理固定资产交接的手续。

6.监督检查

(1)定期检查固定资产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素质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滚岗的现象。

(1)定期检查固定资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

(2)定期检查固定资产业务骄傲受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

(3)定期检查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制度的执行情况。

(4)定期检查固定资产日常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

(5)定期检查固定资产处置制度的执行情况。

(十)存货控制

1.岗位分工控制。

(1)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权限,确保办立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2)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存货的采购、验收与付款;存货的保管与清查;存货的销售与收款;存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存货业务的审批、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3)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存货业务的全过程。

2.授权批准控制。

(1)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授权批准的方式、程序和广西控制措施,规定审批人的权限、责任。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

(2)明确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存货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间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3)严禁未经受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存货业务。

(4)制定存货业务流程,明确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藏书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直节的控制要求,设置相应的记录或凭证。

3.取得、验收与入库控制。

(1)为购存货,应符合《采购与付款》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

(2)接受投资者投入的存货,其实有价值和质量状况应当经过评估和检查。

(3)其他单位抵顶债务的存货,取得时应经过单位有关部门和人员审核批准,其实有价值和质量状况应当符合双方的有关协议。

(4)严格存放验收制度,重点是对取得存货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

(5)按照国家统一的社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存货的会计核算。

(6)设置存货实物明细帐。加强对代管、代销、暂存、受托加工存货的管理。

4.仓储与保管控制。

(1)根据销售计划、生产计划、资金筹措计划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货的结构和数量。

(2)加强对存货的日常管理,严格限制未经受权的人员接触存放。

(3)建立存货的分离管理制度,对贵重物品、生产用关键备件、精密仪器、危险品等重要存货,应当采取额控制措施。

(4)建立健全存放的防火、防潮、防鼠、防盗和防变质等措施,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

(5)建立健全存货清查盘点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类存货进行实地清查和盘点。存货发生盘盈、盘亏的,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6)加强存货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存货运营效率。

5.领用、发出与处置控制

(1)建立健全另用材料等存货的审批收取等制度。

(2)销售存货,应符合《销售与收款》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

(3)对外捐赠存货、对外投资投出存货,应当签订相应的协议或合同,履行审批手续。

(4)建立存货处置环节的控制制度,明确存货处置的范围、标准、选择、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5)建立健全存货取得、验收、人库、保管、领用、发出及处置等各环节凭证、资料的保管制度。

6.监督检查。

(1)定期检查存货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

(2)定期检查存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

(3)定期检查存货收发、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

(4)定期检查存货处置制度的执行情况。

(5)定期检查存货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情况。

五、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一)内部会计控制度设计的程序

1.对单位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重点是单位的经营性质、经营规模、经营方式、组织体系、机构设置、人员、资金、物资、设备、技术信息沟通情况以及经营管理的状况,单位所处的外部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等。

2.按照系统理论和方法的要求划分单位内部结构。

(1)行政领导体系,包括行政领导的设置、各个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设置等。

(2)构成要素体系,包括人、财、物资、设备、技术、信息沟通的所属系统。

(3)经营体系,包括采购、生产、销售、设备、技术、信息沟通的所属系统。

(4)管理体系,包括会计、统计、审计、电子信息和网络监督控制等系统。

3.确定所属系统运行或沉重的关键环节。确定所属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根据划分的各个所属控制系统,确定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作为内部会计控制要点,同时制定每一个关键环节控制要点的有效方法和操作规范。

4.形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文本规定。即把内部会计控制的各项原则惯窃到各个有关控制系统的程序、方法和规范中,用文字形式分别在有关内部会计制制度中予说明。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

1.有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包括:

(1)定量标准。分为:实物标准、价值标准、时间标准。如产量、销售量、成本费用、销售收入、利润、工时定额、工期等。

(2)定性标准,指难以量化的标准,如组织机构设置是否合理等。

2.具有实用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既要考虑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更要考虑本单位的经营业务特点和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

3.要有全局性。要从单位的整体利益出发,着眼于全局,注意内部会计制度的严密性与协调性,以有效组织、协商各业务过冻结有关各方为单位整体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保证各责任中心的目标同单位中目标一致。

4.具有及时性。鸡蛋决策需要时,内部社会控制系统能适时提供必要的信息,发生偏差时,能够对以后的情况进行预测,使控制措施针对未来。

5.应有灵活性。即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结构要相对稳定的同时保留适当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修订和补充。

(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重点

1.以预防控制为主、查找为辅。预防控制为主要求明确规定业务活动的规则和程序,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业务活动有条不紊得进行,尽量避免错误、舞弊等现象。查处为辅要求在坚持预防为主的前提下采取内部稽核、内部审计等方式,加大对不法或无效率行为的查处力度,多方面、多渠道堵塞漏洞。

2.注重选择关键控制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电视避免和减少差错和舞弊、效率低下、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选择关键控制点因考虑的因素有:哪一个控制点能够最好地衡量业绩;那一个控制点能够反映重要的偏差;哪一个控制点能以最小的代价去纠正偏差;哪一个控制控制点最为有效。

3.注重相互牵制。在横向关系上,一项业务至少要经过彼此独立的两个或多个部门或人员,一是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能够接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检查和制约。在纵向关系上,一项业务至少要经过不隶属的来能够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上下级相互监督。

4.设立补救措施。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该能够防止意为事件或不良后果的生产,具有及时发现揭示出已经产生的差错、舞弊和其他不规范行为的能力,确保及时适当的纠正措施。

六、内部会计制度的评价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评价的内容

1.单位组织结构与财务职责分工健全状况。

2.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及相关措施是否健全、规范,是否与单位内部的组织管理相吻合。

3.会计工作中的业务中的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刻对、报告等手续是否完备。

4.各项业务工作划分是否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其职权履行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5.各岗位的取要划分是否符合岗位相互分的原则,其取权履行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6.是否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

7.关键控制点是否均有必要的控制措施,其措施形式是否有效。

8.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执行中受管理当局的影响程度。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评价机构。应根据单位的经营规模、机构设置、经营性质、制度状况等设置评价机构,并考虑以下原则:

(1)能独立行使对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建立与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的权力。

(2)具备监督与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相适应的权威性。

(3)与单位其他职能机构在监督与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方面进行曲协调,在工作中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4)在效率上能够满足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进行监督与评价所提出的有关要求。

(5)能够得到单位负责人的支持,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

2.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审阅相关的规章制度、现场询问有关人员、实地观察等调查了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的详细情况,并作出初步评价。

3.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重点是测定内部会控制各组成部分是否按规定的控制步骤、方法运行,测试各控制环节运行与其内容是否相符,检查各控制环节和控制点的内容、程序、方法等是否正常运行以及相互之间协调配合情况等。

4.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主要是对内部会计控制中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对差错、浪费、损失、非授权使用或滥用职权等敏感问题进行评价,找出失控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补救措施。

5.编写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评价报告。主要说明内部会计控制程序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单位管理方针和政策,是否满足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漏洞或缺陷,改进的措施及具体计划和进度安排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评价报告主要包括制度情况、执行情况、改进意见等内容。

(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评价方法

1.制度调查方法。

(1)确定制度调查提纲。包括单位概况、单位的组织结构和功能、重要管理制度、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等。

(2)确定调查方法。主要的方法有:审阅法、询问法、观察法、调查表法等。

2.健全性测试方法。

(1)制度描述方法。主要包括文字说明法、制表法和流程图法。

(2)比较评价方法。即将现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设想的理想模式进行比较,对其有效性等进行评估。

3.符合性测试方法。

(1)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数量。

分享到:
热门点击
网络视频多媒体课堂
联系我们

招生方案免费试听快速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