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考网 > 中级会计职称 > 考试大纲

2006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六)

时间:2005-12-25  来源:中华财考网  编辑:  打印

中华会计网校首页
中华会计网校报名
【免费】“先听课、后付费”点击注册 享受七天的免费学习期
【中级职称】2018年中级会计职称高清课件-手机看课激扬上线!
经典班次科学搭配:基础学习班 + 强化提高班 + 习题精讲班 + 冲刺串讲班。7天内不满意无条件退换课,赶快报名吧!

(三)如果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无论属于法规、规章要求变更会计政策,还是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而变更会计政策,均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核算。

未来适用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新的会计政策适用于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方法。

四、会计政策变更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一)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二)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追溯调整法时,计算出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2.会计政策变更对本期以及比较会计报表所列其他各期净损益的影响金额;

3.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期初留存收益的调整金额。

(三)披露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包括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以及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金额。

第二节 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一、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概念

(一)会计估计的概念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

(二)会计估计变更的概念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情况发生变化,或者掌握了新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为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对原先的估计所作的变更。

二、会计估计变更的核算

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

(一)如会计估计的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应于当期确认;

(二)如会计估计的变更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在当期及以后各期确认。

在具体实务中,企业应正确划分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如不易区别是会计政策变更,还是会计估计变更,则应视为会计估计变更,并按会计估计变更的核算方法进行处理。

三、会计估计变更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一)披露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包括变更的内容、变更日期以及为什么要变更会计估计。

(二)披露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包括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损益的影响金额,以及对其他各项目的影响金额。

(三)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易确定的理由。

第三节 会计差错更正

 一、会计差错概念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二、会计差错更正的核算

(一)本期发现的,属于本期的会计差错,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

(二)本期发现的,属于以前年度的会计差错,按以下规定处理:

1.对于本期发现的,属于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不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但应调整发现当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属于影响损益的,应直接计入本期与上期相同的净损益项目;属于不影响损益的,应调整本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

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不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作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

2.对于发生的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三)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应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并按上述原则,分别报告年度和以前年度进行处理。属于报告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期末数或当年发生数;属于以前年度的,调整报告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及其他相关项目。

三、会计差错更正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一)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

(二)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

四、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一)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概念

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是指企业在具体运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所允许选用的会计政策,以及企业在具体运用会计估计时,未按规定正确运用或随意变更,从而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情形。

(二)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核算

企业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应作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第十五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基本要求]

(一)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概念

(二)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

(三)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事项的内容及处理方法

(四)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非调整事项的内容及处理方法

(五)了解持续经营不再适用时应披露的内容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概述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概念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有利或不利事项。它分为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两类。

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指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

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涵盖的期间是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

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的日期,与实际对外公布日之间发生的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有关的事项,由此影响财务报告对外公布日期的,应以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再次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的日期为截止日期。

第二节 调整事项

一、调整事项的概念

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为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有助于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情况有关的金额作出重新估计的事项,应作为调整事项。

以下是调整事项的例子:

(1)已证实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减值,或为该资产已确认的减值损失需要调整;

(2)表明应将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某项现时义务予以确认,或已对某项义务确认的负债需要调整;

(3)表明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或以前期间存在重大会计差错;

(4)发生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或以前期间所售商品的退回。

二、调整事项的处理

(一)处理原则

企业应就调整事项,对资产负债表日所确认的资产、负债和权益,以及资产负债表日所属期间的收入、费用进行调整。

(二)具体方法

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应具体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1.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调整增加以前年度收益或调整减少以前年度亏损的事项,及其调整减少的所得税,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贷方;调整减少以前年度收益或调整增加以前年度亏损的事项,及其调整增加的所得税,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借方。“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贷方或借方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2.涉及利润分配调整的事项,直接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

3.不涉及损益以及利润分配的事项,调整相关科目。

4.通过上述账务处理后,还应同时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包括:

(1)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比较会计报表中应调整的相关项目的上年数);

(2)当期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上年数;

(3)经过上述调整后,如果涉及会计报表附注内容的,还应当调整会计报表附注相关项目的数字。

第三节 非调整事项

一、非调整事项的概念

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才发生的,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的存在情况,但不加以说明将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估计和决策的事项,应作为非调整事项。

以下是非调整事项的例子:

(一)发行股票和债券;

(二)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三)对外巨额举债;

(四)对外巨额投资;

(五)发生巨额亏损;

(六)自然灾害导致资产发生重大亏损;

(七)外汇汇率或税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八)发生重大企业合并或处置子公司;

(九)对外提供重大担保;

(十)对外签订重大抵押合同;

(十一)发生重大诉讼、仲裁或承诺事项;

(十二)发生重大会计政策变更。

二、非调整事项的处理

企业应就非调整事项,披露其性质、内容,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作出估计,应说明理由。

第四节 利润分配方案中的股利

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由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所制定的利润分配方案中分配的股利(或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下同),应按如下方式进行处理:

(1)现金股利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单独列示:

(2)股票股利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

资产负债表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由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制定并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宣告发放的股利,比照上述规定处理。

第五节 持续经营

如果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表明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则企业不应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同时,还应披露如下内容:

(1)不以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事实;

(2)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的原因;

(3)编制非持续经营会计报表所采用的基础。

第十六章 财务会计报告

[基本要求]

(一)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

(二)掌握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三)掌握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应披露的内容

(四)熟悉现金流量的分类

(五)熟悉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

(六)熟悉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利润分配表和分部报表的内容

(七)熟悉分部报表的编制范围

(八)熟悉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

(九)了解利润分配表的内容

(十)了解关联方关系的表现形式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它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企业应以日常会计核算记录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归类、整理和汇总,加工成报表项目,形成资产负债表。

(一)“年初数”的填列方法

“年初数”栏内各项目数字,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内所列数字填列。如果本年度资产负债表规定的各个项目的名称和内容同上年度不相一致,应对上年年末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按调整后的数字填入本表“年初数”栏内。

(二)“期末数”的填列方法

“期末数”是指某一会计期末的数字,即月末、季末、半年末或年末的数字。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期末数”的数据来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取得:

1.直接根据总账科目的余额填列;

2.根据几个总账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

3.根据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

4.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5.根据有关资产科目与其备抵科目抵销后的净额填列。

第二节 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内容和格式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二、利润表的编制

(一)“本月数”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数,在编制月度报表时,应根据有关损益类账户的本月发生额分析填列;在编制中期报表中,应将“本月数”栏改为“上年同期数”栏,填列上年同期累计实际发生数;在编制年度报表时,应将“本月数”栏改为“上年数”栏,填列上年全年累计实际发生数。如果上年度利润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本年度利润表不相一致,应对上年度利润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报表的“上年数”栏。

“本年累计数”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报告期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数。

(二)报表中各项目主要根据各损益类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第三节 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二、现金流量的分类

现金流量是指一定会计期间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

现金流量可以分为三类,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用、交纳各项税款等。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购买和处置无形资产等。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包括发行股票或接受投入资本、分派现金股利、取得和偿还银行借款、发行和偿还公司债券等。

三、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和结构

(一)现金流量表正表

现金流量表正表采用报告式的结构,分类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最后汇总反映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在有外币现金流量及境外子公司的现金流量折算为人民币的企业,正表中还应单设“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项目。

(二)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

补充资料包括三部分内容:(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

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企业可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及复杂程度,选择采用工作底稿法、T形账户法,或直接根据有关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现金流量表。

第四节 合并会计报表

一、合并会计报表概念

合并会计报表,是指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主要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利润分配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

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除编制其个别会计报表外,还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二、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

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是指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编报的子公司的范围。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具体包括:

(一)母公司拥有其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权益性资本指对企业有投票权,能够据此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资本,如股份制企业中的普通股,有限责任公司中的投资者出资额等。母公司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具体包括以下3种情况:

分享到:
热门点击
网络视频多媒体课堂
联系我们

招生方案免费试听快速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