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考网 > 经济师 > 考试大纲

2006年经济师《运输专业知识与实务》考试大纲(中级)

时间:2006-07-04  来源:中华财考网  编辑:  打印

【免费】“先听课、后付费”点击注册 享受长达七天的免费学习期!
无需立即付费,相应课程听课权限已开通,可享受已制作完成章节的全部内容,满意后再付款!
【精品班】2015年经济师考试辅导 当期考试不过,下期学费减半!
经典班次科学搭配,全程立体化教学,学习过程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名师课程,随意选听。

考试目的

测量考生对公路客流及其影响因素、分布特点的了解程度;对公路客运方式、客运组织工作和运费计算工作的熟悉与掌握程度;对公路客运站务管理工作的熟悉程度;对高速公路客运管理的熟悉程度;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分类、客流动态、公共交通线网布局及共公交通运行组织业务的认识和熟悉程度。通过本章学习,使考生熟悉公路客运和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的工作内容、特点和规律,掌握处理公路客运和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工作业务的知识和技能。本章为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试内容

(一)公路客流及其分布特点

掌握公路客流的涵义及要素;公路客流在时间上、空间上、结构上的分布特点;客运弹性系数、客运回运系数、客运量波动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熟悉公路客流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了解根据公路客流分布特点加强客运管理工作的内容。

(二)道路客运组织与运费计算

掌握道路客运方式(班车客运、包车客运、旅游客运)及其特点;班车时刻表、客车运行作业计划、客车运行方式(定线运行方式、大循环运行方式、小循环运行方式)、班车行包运输组织、客运行车路单等组织工作的特点和内容;客运运价价目、客运基本运价(坐席基本运价、卧铺基本运价)和旅客运费计算方法。

熟悉客运组织工作(班车客运、包车客运、旅游客运)组织的环节和要求;客运计价标准(计费里程、包车客运计费时间、行包计费质量、运价单位等)内容和规定。

了解班车时刻表、客车运行作业计划的作用;行包组织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道路客运站务管理

掌握客运站的业务(组织客源、办理客运商务作业、客车运行组织、信息工作)内容和要求;道路旅客运输“三优”(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三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质量标准化)内容和要求。

熟悉客车运行组织工作的内容。即:办理客车的发、到作业,签发、填写行车路单,指挥发车;了解营运线路阻碍情况,并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联系,处理站辖路段的阻滞事宜;会同有关方面处理行车事故,组织求缓善后工作;组织给油、供水及客车临时故障的修理;组织过站、宿站车辆驾乘人员的食宿和思想政治工作及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了解客运站售票业务、候车室工作、问讯处工作、寄存处工作内容和要求。

(四)高速公路客运管理

掌握高速公路客运的概念;高速公路客运具备的基本条件(开业条件、经营车站的条件、营运条件)的主要内容;高速公路客运管理的内容。

熟悉高速公路的概念和特点;高速公路客运管理的原则。

了解高速公路客运管理机构的设置。

(五)城市公共交通

掌握城市公共交通的营运类型(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地下铁道、出租汽车)及其营运特点;城市公共交通客流的动态(线网上的客流动态、方向上的客流动态、断面上的客流动态)和时间分布特点(季节性变化、假日性变化、昼夜性变化);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布局的概念和内容,包括线路网密度、线路的长度、站距和站址;车辆运行作业计划编制所需参数:载客量定额、营运速度、行车频率、行车间隔、线路车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熟悉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组织工作:车辆的运行方式、车辆运行作业计划、车辆调度的内容和要求。

了解城市公共交通客流的调查方法;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布局的原则。

第十一章 道路货物运输组织

考试目的

测量考生对道路运输货物及其类别、公路货流、货流量和货流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货物运输过程、货物运输作业的要求和运输责任熟悉掌握程度;对货物运输的分类、零担货运的组织、特种货运组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货物运输组织方式及运费计算的熟悉程度;对汽车集装箱货运的特点和集装箱货运基本业务的掌握程度;对国际多式联运的概念、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的掌握程度。通过本章学习,使考生整体上对道路货运组织工作内容和特点有全面的认识,为作好货运组织工作奠定理论基础。本章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试内容

(一)道路运输货物与货流

掌握道路运输货物的类别:固体货物、液体货物、气体货物、计件货物、堆积货物、灌注货物、普通货物、特种货物、重点货物、一般货物、长途货物、短途货物及划分的依据;公路货流的概念及要素(流量、流向、流时、流距、类别);公路货流量和货流图的概念。

熟悉各类货物的运输要求;公路货流方向的确定方法;货流图的主要功能。

了解不同类别货物的特点。

(二)货物运输作业夏运输责任

掌握货物运输过程中各项作业(发送作业、途中作业、到达作业)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货物运输过程中各方责任的划分和《货规》的有关规定;货物托运、承运、装卸作业的具体要求和各方的责任;违约及货运事故处理的有关内容。

熟悉托运、承运货物基本程序和内容;货物在始发站的各项货运作业的程序;货物在到达站的各项货运作业程序。

了解货物运输过程中各项作业之问的关系。

(三)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费计算

掌握货物运输的类别:整车货物运输、零担货物运输、特种货物运输(危险货物运输、大件货物运输、鲜活货物运输)、集装箱运输、包车运输以及各自的特点和组织要求;货运组织方式(双班运输、拖挂运输、甩挂运输、直达行驶法和分段行驶法、定时运输与定点运输)的涵义及特点;零担货物运输的组织形式:零担货运班车和不定期零担货运车组织要求;零担货物运输中转作业方式:全部落地中转(落地法)、部分落地中转(坐车法)、直接换装中转(过车法)的组织要求;货物运价计价标准的内容;货物运价价目的内容;货物运费计算方法。

熟悉货物运输组织方式特点;零担货物运输的特点;特种货物运输组织工作的特点;运价计价类别。

了解不同种类货运组织之间的差别;货物运费计算中货运议价方法的应用。

(四)汽车集装箱运输

掌握集装箱的特征、种类及主要技术参数;集装箱自重系数、集装箱比容、集装箱的比面的涵义和计算方法;集装箱运输的分类和集装箱运输的组织形式、组织内容;集装箱换装作业的涵义和方式(直接换装与间接换装);集装箱换装作业的概念和组织要求;集装箱换装作业的方式:垂直式换装与水平式换装;集装箱货运站组织工作要求。

熟悉各种集装箱的用途;集装箱货运站的特点和要求;集装箱积载的内容和要求。

了解集装箱运输的优点;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前景。

(五)国际多式联运

掌握国际多式联运的定义和特征;国际多式联运的组织形式;海陆联运、陆桥运输、海空联运的涵义及组织要求;发展国际多式联运具备的条件;国际多种联运的经营与组织。

熟悉国际多式联运的组织与管理。

了解国际多式联运的优点。

第十二章 物流管理

考试目的

测量考生对物流的概念、物流的发展、物流的基本活动和效用的掌握程度;对物流系统的概念和构成、物流系统化的目标和原则及途径的掌握程度;对物流各环节的概念、特点及管理内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对物流管理的概念和内容、物流合理化、物流标准化的理解和熟悉程度。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能对物流及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并能运用到运输管理实际工作之中。

考试内容

(一)物流的概念及其发展

掌握物流的概念;物流的分类及各种物流的特点;物流的基本活动的内容;物流的效用(形态效用、场所效用、时间效用、占用效用)的涵义。

熟悉现代物流发展的阶段及各阶段的作用。

了解实体分配、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二)物流系统化

掌握物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物流系统的构成及各子系统的内容;物流系统的模式;物流系统化的目标和原则;物流系统设计要素。

熟悉物流系统化要发挥“5s”效果和物流系统设计的一般原理。

了解推进物流系统化的途径。

(三)物流各环节及其管理

掌握运输与配送的概念和特点、配送的方式与方法;仓储的概念和特点、仓库的功能与管理;搬运装卸的概念和分类、搬运装卸的作业构成;物流包装的概念、包装标志与包装技术;流通加工的概念和内容。

熟悉运输。配送、仓储、搬运装卸、包装合理化的途径和方法。

了解包装材料、流通加工的形式等内容。

(四)物流管理

掌握物流管理的概念和内容;物流合理化的内涵;实现物流合理化的基本原则;物流合理化的途径;供应、生产活动中物流合理化;销售活动中物流合理化;物流标准化的概念;物流标准种类及实现物流标准化的方法。

熟悉物流合理化的要求;物流标准化的特点;系统配合性、统一性标准与技术性标准的内容和关系。

了解不同活动中物流合理化途径的特点。

第十三章 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

考试目的

测量考生对车辆技术管理的原则、内容、管理组织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对车辆主要技术、经济定额和指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车辆选择与经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理解和掌握程度;对车辆检测诊断、维护修理的工作内容、要求的掌握程度;对车辆维修计划和维修作业计划的编制工作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本章学习,使考生能全面了解车辆技术管理的理论和知识,并用于指导车辆技术管理的实际工作,以充分发挥车辆在运输生产中的作用。

考试内容

(一)车辆技术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掌握车辆技术管理的涵义和内容;车辆的使用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车辆的维护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车辆的修理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车辆的改造与更新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车辆技术管理的组织机构体系。

熟悉车辆技术管理的原则:安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预防为主和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的具体要求。

了解车辆技术改造的涵义、原则;车辆技术改造与技术改装的区别;车辆技术改造的作用和发展方向。

(二)车辆主要技术、经济定额和指标

掌握车辆主要技术经济定额指标:行车燃料消耗定额、轮胎行驶里程定额、车辆维护与小修费用定额、车辆大修间隔里程定额、发动机大修间隔里程定额、车辆大修费用定额、营运车辆完好率、车辆平均技术等级、车辆新度系数、小修频率的涵义和计算方法;车辆技术经济定额的制定、执行与修订;车辆行车燃料消耗定额及轮胎行驶里程定额的制定方法。熟悉车辆主要技术经济定额制定的基本方法: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实际测定法、技术计算法的涵义和要求。

了解车辆主要技术经济定额的作用以及各定额指标之间的关系。

(三)车辆的选择与评价

掌握车辆选择的类型;车辆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车辆经济评价的方法:投资回收期法、费用效率分析法、费用换算法;投资回收额的涵义、使用范围、计算方法以及具体应用。

熟悉选择车辆时考虑的因素;车辆经济评价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

了解车辆选择和经济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车辆检测诊断与维修

掌握车辆检测诊断的概念和内容;车辆维护:日常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的内容和要求;车辆修理:车辆大修、总成大修、车辆小修、零件修理的内容和要求;车辆维修计划主要内容;车辆维修计划和车辆维护作业计划的编制;车辆维护修理计划的编制方法。

熟悉车辆维护、车辆修理的基本原则;车辆各级维护的辆次数的涵义和计算方法;车辆各种修理的辆次数的涵义和计算方法;车辆各级维护之间的关系;车辆各种修理之间的关系。

了解车辆维修中须注意的问题;车辆维修计划和车辆维护作业计划编制中注意的问题;车辆各类修理的作业辆次计划数的确定;车辆各级维护计划次数的确定。

第十四章 道路运输质量管理

考试目的

测量考生对道路运输质量、运输质量管理、运输质量特性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法以及运输质量管理的其他各种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对道路运输质量保证体系的特征和体系构成的理解程度。通过本章学习,使考生全面掌握道路运输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运输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本章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试内容

(一)运输质量及质量管理

掌握运输质量的概念、构成和内容(运输产品质量、运输工作质量、运输服务质量);运输质量管理的涵义和质量管理发展的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熟悉运输质量管理的意义;运输质量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了解质量管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

(二)运输质量特性及评价指标

掌握运输质量特性的涵义和内容(安全性、及时性、方便性、经济性、舒适性);反映运输质量特性的各种指标:安全性指标(行车事故频率、特大行车责任事故次数、安全行车间隔里程、死亡人数、行车责任死亡频率、旅客安全运输率、责任事故损失率)、及时性指标(客运正班率、客运班车正点率、旅客正运率、货运及时率、货运合同履约率、货运超期天数、货运超期率)、完整性指标(货损率、货差率、货运事故赔偿率、行包差错率、行包赔偿率、装卸标准合格率)、服务性指标(旅客(货主)满意率、旅客(货主)意见处理率、售票差错率、运费结算正确率)的涵义及计算方法。

熟悉运输质量特性指标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了解运输质量特性各项指标的作用。

(三)运输质量的管理方法

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涵义、特点;PDCA循环法的内容和特点;运输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调查表、排列图、分层法、因果图、对策表、系统图、关联图、直方图、控制图的涵义、使用范围、计算方法;在质量案例分析中能熟练运用运输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

熟悉质量数据的概念和作用、数据的收集方法。

了解不同的质量管理方法之间的联系及综合运用。

(四)道路运输质量保证体系

掌握运输质量保证的涵义和内容;运输质量保证体系的概念:运输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质量目标与计划系统、质量责任系统、执行与控制系统、检查与监督系统、质量信息系统、组织机构系统、质量教育系统、质量保证评价系统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熟悉道路运输质量保证体系的特征;运输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道路运输作业现场的质量保证的具体内容。

了解道路运输质量保证体系中各子体系之间的关系;质量管理点的概念和内容。

热门点击
网络视频多媒体课堂
联系我们

招生方案免费试听快速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