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考网 > 经济师 > 考试大纲

2006年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初级)

时间:2006-07-04  来源:中华财考网  编辑:  打印

【免费】“先听课、后付费”点击注册 享受长达七天的免费学习期!
无需立即付费,相应课程听课权限已开通,可享受已制作完成章节的全部内容,满意后再付款!
【精品班】2015年经济师考试辅导 当期考试不过,下期学费减半!
经典班次科学搭配,全程立体化教学,学习过程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名师课程,随意选听。

第一部分 经 济 学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掌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其原因。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及客观必然性,掌握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掌握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含义和原因,掌握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熟悉各种非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其作用;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了解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了解商品经济的含义,掌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熟悉市场机制的含义;熟悉市场需求、供给、市场价格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熟悉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基本功能。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熟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及其选择和确定的方式;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市场体系的基础知识,了解和要素市场的含义和类型,了解建立市场规则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其特征

掌握市场、市场体系的含义和结构类型,熟悉市场体系的功能;掌握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掌握商品流通和商品流通体制的含义和作用;掌握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含义和类型。

(三)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

掌握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的含义和内容;熟悉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意义及其途径;熟悉市场管理的含义、内容和手段;了解市场中介组织。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了解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知识,了解农村经济制度。

考试内容

(一)企业的性质和形式

熟悉企业的含义和性质;掌握企业的功能和作用;掌握各种企业的组织形式;掌握企业经营机制的内容。

(二)现代企业制度

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和特征;熟悉现代企业制度的财产关系;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三)农村经济制度

掌握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五、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了解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不同增长方式,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掌握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含义、特点和实质;掌握社会再生产不同类型的含义。

(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熟悉产业的划分和产业结构的含义;掌握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和影响因素;掌握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和途径。

(三)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掌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和类型;掌握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容和根本要求。

六、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我国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考试内容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熟悉国民收入的含义;掌握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含义和方式;掌握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和方式。

(二)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熟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含义和构成;掌握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熟悉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掌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意义。

七、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了解和熟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客观必然性和基本制度。

考试内容

(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了解对外经济关系和对外开放的含义;熟悉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掌握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和格局

掌握对外贸易的含义和作用;掌握对外资金交流的含义和作用;掌握对外技术交流的含义和作用;掌握经济特区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三)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涉外经济管理

掌握贸易组织的含义、宗旨和基本原则,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意义和做出的主要承诺。

(四)对外经济体制和对外经济战略

掌握我国对外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掌握我国对外经济战略的内容和意义。

八、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和熟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

考试内容

(一)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调控

了解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掌握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掌握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

掌握宏观经济调控基本目标的含义;熟悉不同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和手段。

(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

掌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含义;掌握财政政策的含义、类型和手段;掌握货币政策的含义、类型和手段;熟悉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综合协调。

第二部分 财  政

九、财政的基本理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财政的概念、基本特征和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考试内容

(一)财政的概念

掌握财政概念,理解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了解我国学术界关于财政本质的几种界说。

(二)财政的基本特征

掌握财政分配的主体和客体的内容,掌握财政分配的目的。

(三)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本质

掌握国家性质与财政性质的关系、国家职能与财政分配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本质的基本表述。

十、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关于我国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主要分类和形式,关于衡量财政收入规模适度与否的指标等知识的程度,提高从事经济工作人员的财政理论水平。

考试内

(一)财政支出的分类

掌握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分类方法;了解我国财政支出分类的情况;熟悉财政支出各种分类之间区别;掌握财政支出各种分类下的主要项目。

(二)财政支出的形式

掌握财政支出的两种形式;掌握财政支出无偿使用各种方式的基本内容。

(三)财政收入的形式和分类

掌握五种一般财政收入形式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项目;熟悉财政收入的分类方法;了解不同部门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特点和发展趋势;掌握各种经济类型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财政收入的规模

掌握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掌握影响财政收入的规模的主要因素;熟悉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两个标准;掌握提高“两个比重”的重要意义。

十一、税收概述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税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检验考生对税收的基本特征、税制要素、税收分、税收征管的基本内容等知识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提高考生有关税收的基本理论水平。

考试内容

(一)税收的概念

熟悉古今中外对税收的不同定义;掌握税收概念的含义。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

掌握税收的三大基本特征;掌握各基本特征的含义。

(三)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掌握税收制度的各个构成要素;掌握纳税人的含义及其义务;掌握课税对象的含义、我国的分类;掌握税率的含义和分类;熟悉比例税率的主要类型;掌握累进税率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掌握累进税率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定额税率的含义和分类;熟悉纳税环节和纳税期限的基本含义;熟悉附加和加成的含义;掌握减免税的含义和作用;掌握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含义与区别;了解出口退税的含义;熟悉偷税、漏税、欠税、逃税、骗税、抗税的含义;了解违章处理的基本内容。

(四)税收的分类

掌握我国税收的主要分类方法;掌握从价税与从量税的定义;掌握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的基本内容;熟悉不同征收机关的分工。

(五)税收的征收管理

掌握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发票管理的基本内容;熟悉纳税申报的内容;熟悉征纳双方的法律责任;熟悉国税和地税两套税务机构的主要职责。

十二、我国主要税收制度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有关我国现行主要税收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实务的程度,提高考生对国家税收政策的理解能力。

考试内容

(一)商品课税

掌握商品课税的特点;掌握增值税的类型、征税范围、纳税人、税率和计税方法;掌握消费税的征税范围、纳税人、税目税率和计税方法;掌握营业税的征税范围、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和计税方法;熟悉关税的课税对象、纳税人和税率类型。

(二)所得课税

掌握所得课税的特点;掌握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征税范围、税率、计税依据和征收方法;熟悉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和税收优惠;掌握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计税方法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三)财产课税

掌握财产课税的特点;熟悉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的纳税人、征税范围、计税依据和税率;熟悉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纳税人、计税依据和税额。

(四)其他课税

熟悉其他课税的内容及进一步的分类;掌握资源税的征税范围、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掌握农业税的特点、计税依据和税率,农业税收改革发展的方向;掌握印花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

十三、政府预算

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考生对政府预算和预算外资金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提高考生对政府预算的理解能力和对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必要性及主要内容的认识。

考试内容

(一)政府预算的概念

掌握政府预算的概念;掌握政府预算的作用。

(二)政府预算的组成

掌握我国五级预算的划分;掌握各级政府预算的组成内容。

(三)政府预算原则

掌握政府预算的五项原则。

(四)政府预算的类型

熟悉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的不同特点;掌握经济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的主要内容。

(五)预算外资金

掌握预算外资金的概念、特点;熟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十四、货币与货币制度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促使考生对货币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包括货币的本质、形态职能,货币制度的内涵与构成要素,货币制度的演变与形成过程,包括我国人民币在内的当代货币制度的特点,使考生具备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

考试内容

(一)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掌握货币的本质,熟悉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熟悉货币形态的演变,了解实物货币发展的两阶段,熟悉代用货币的概念,掌握现代信用货币的特征,了解电子货币的发展;掌握货币的职能及其含义。

(二)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掌握货币制度的概念,了解货币制度的形成;掌握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了解到关货币材料、货币单位、价格标准的概念和有关规定,熟悉对各种通货铸造、发行和流通的基本规定,了解货币发行保证制度。

(三)货币制度的类型

了解货币制度的演变,熟悉银本位制和金银复本位制,掌握格雷欣法则;掌握金本位制和各种类型,掌握金币本位制的特点;熟悉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掌握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的概念及其特点;熟悉我国货币制度的特殊性,掌握人民币制度的性质,掌握人民币制度的特点。

十五、信用与金融中介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促使考生对信用关系的形成及其本质、信用的主要形式,金融中介的定义与主要类型,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和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现状等内容有一定的掌握、熟悉或了解,从而对信用与金融中介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

考试内容

(一)信用的内涵与类型

掌握信用的定义,熟悉信用存在的前提,掌握信用的本质特征,熟悉信用的作用,掌握信用的两种分类形式,熟悉征信的定义,了解征信的功能。

(二)金融中介

掌握金融中介的定义,掌握金融中介的主要类型,掌握银行、证券机构、保险机构等主要金融机构的定义和职能,了解当代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趋势。

(三)金融体系

掌握金融体系的定义,熟悉构成现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了解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熟悉我国当前金融中介体系的结构。

十六、利率与金融市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促使考生对利息与利率的概念、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金融市场和主要金融工具及我国开发和利用金融工具的基本情况等有一定的掌握、熟悉或了解,从而对利率和金融市场有一个基本认识,对我国利率政策有更好的理解。

考试内容

(一)利息与利率

热门点击
网络视频多媒体课堂
联系我们

招生方案免费试听快速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