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考网 > 经济师 > 考试大纲

2006年经济师《运输专业知识与实务》考试大纲(中级)

时间:2006-07-04  来源:中华财考网  编辑:  打印

【免费】“先听课、后付费”点击注册 享受长达七天的免费学习期!
无需立即付费,相应课程听课权限已开通,可享受已制作完成章节的全部内容,满意后再付款!
【精品班】2015年经济师考试辅导 当期考试不过,下期学费减半!
经典班次科学搭配,全程立体化教学,学习过程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名师课程,随意选听。

第一部分 运输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章 运输与运输业

考试目的

测量考生对运输的概念与效用、运输的分类、运输生产的特点、运输系统及其要素构成、运输业的形成和发展、运输业的性质和作用等方面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对运输、运输系统与运输业的有关知识有一个全面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运输经济基础知识奠定基础。

考试内容

(一)运输及其分类与特点

掌握运输的概念与效用,生产过程运输、流通过程运输、营业性运输、非营业性运输的涵义,运输生产的特点;熟悉运输的分类方式和特点。

(二)运输系统及其要素构成

掌握运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运输线路的分级、运输场站的分类与分级、运输枢纽的涵义及分类,运输组织的内容;运输线路的涵义及组成、运输场站的涵义及组成、运输设备的主要内容。

(三)运输业的性质与特性

掌握运输业的形成和作用,运输业的发展阶段、运输业的生产特性、运输业的服务特性、运输业的基础设施特性;熟悉运输业的概念、组成和运输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各种运输方式与运输布局

考试目的

通过考试,考核考生对综合运输体系、运输布局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及技术经济特性等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检验参考人员是否具有参与相关工作的工作能力,以树立运输经营管理人员的全局观念,提高参与运输业调控和组建合理综合运输体系的积极性。

考试内容

(一)各种运输方式主要技术经济特征

熟悉衡量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的主要指标。掌握运送速度、运输成本、劳动生产率、燃料消耗量、始建投资的涵义。掌握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在运送速度、运输成本、劳动生产率、燃料消耗量、始建投资五个指标上的差异与联系。

(二)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合理分工

熟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掌握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五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范围。

(三)综合运输体系及运输网的布局

熟悉综合运输体系的概念、运输网布局的依据和原则。掌握综合运输体系的组成;掌握联合运输的概念;掌握运输网及运输布局的概念;掌握运输枢纽的概念及分类;掌握运输线路的类型选择;掌握运输场站在运输网中的布局。了解运输线路的走向;了解运输网的构成、运输网的层次;了解运输枢纽在各种运输设备的布局。

(四)运输布局的基本方法

熟悉空间运输联系定量分析法中运输联系强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了解运输发展四阶段中“点”、“线”、“网”和高度优先连接四阶段的关系。熟悉运输通道规划的操作方法;了解对运输通道节点的要求。

第三章 运输市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运输市场概念、构成要素、基本特征、类型、市场功能等知识内容的程度;检查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运输需求概念、影响因素、需求规律、需求弹性分析等知识内容的程度;检查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运输供给概念、特征、类型、供给规律、供给弹性分析以及运输市场供求规律等知识内容的程度。

考试内容

(一)运输市场概述

系统掌握运输市场概念、主要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及主要功能;熟悉相关概念的内涵、运输市场主体、客体的主要内容及层级划分、各类运输市场划分的标志等;了解运输市场主要功能的作用基础及如何发挥作用。

(二)运输需求

全面掌握运输需求的概念、运输需求特征、运输需求规律、运输需求弹性分析,特别是运输需求价格弹性分析等内容;熟悉运输需求的基本划分类型、运输需求的影响因素及运输需求收入弹性、交叉弹性和派生弹性的计算;了解运输需求的实质以及影响运输需求弹性系数的有关因素。

(三)运输供给

全面掌握运输供给的概念、运输供给特征、运输供给规律和运输供给价格弹性分析等内容。熟悉运输供给的类型、影响因素、运输供给交叉弹性等内容;了解运输供求规律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运输供求均衡分析理论及供求规律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四章 运输价格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运输价格及其形成因素、运输价格的基本理论、运输价格的结构和形式以及运输价格管理相关知识的程度,以提高考生对运输价格理论的认识和应用。

考试内容

(一)运输价格及其形成因素

了解运输价格的涵义;熟悉运输价格的特点;掌握运输价格形成的因素。

(二)运输价格的基本理论

了解运输价值及其与运输价格之间的联系;掌握运价制定的一般原理;掌握运价制定的方法。

(三)运输价格的结构与形式

熟悉运输价格的分类;掌握运输价格的结构;熟悉运输价格的形式。

(四)运输价格管理

了解运输价格的管理模式;掌握运输价格的管理原则;熟悉运输价格的管理形式;掌握运输价格的管理手段。

第五章 运输设施建设投资与融资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验考生了解、熟悉、掌握运输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运输设施特性经营与经营权转让,运输项目的经济评价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提高考生关于运输投资的理论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运输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

掌握经营性、非经营性项目的投资主体的构成;了解我国运输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与结构;掌握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市场化的涵义,了解其要求,熟悉主要建设的要素市场种类及建设方式。

(二)运输设施特许经营权与经营权转让

掌握运输设施特许经营的涵义及主要形式;了解运输经营权转让的原则;熟悉经营权有偿转让的条件和范围;了解经营权转让的期限和价格的设定方法,掌握投资回收期加盈利期法和合宜投资收益率法。

(三)运输项目的经济评价

1.项目经济评价基础

掌握资金、资金时间价值、资金随时间变化的原因等基本知识;掌握单利、复利的计算方法及常用的复利计算公式,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和净现值率、内部投资收益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静态投资回收期计算法,熟悉动态投资回收期计算法。

2.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掌握不确定性分析的两种主要方法:盈亏平衡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的分析思想和分析方法。

3.运输项目经济评价

掌握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熟悉财务评价所考察的收人与费用的项目,掌握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流动资产、经营成本的概念会

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费的计算。会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投资利润率等主要指标对项目进行财务评价。掌握影子价格的概念,了解国民经济评价考察的项目和费用,会就这些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第六章 运输宏观调控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考核考生对有关运输宏观调控的目标、方法和手段、运输规划、运输政策、运输管理体制等知识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提高考生有关运输宏观调控的理论水平。

考试内容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方法

掌握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掌握宏观调控的目标;熟悉宏观调控的方法;掌握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熟悉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了解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

(二)运输规划

熟悉运输规划的原则;掌握运输规划的内容;了解运输规划的程序;掌握运输规划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

(三)运输政策

掌握运输政策的涵义;掌握运输政策的职能;掌握运输投资政策;熟悉运输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掌握运输价格政策;了解运输政策倾向。

(四)运输管理体制

掌握运输管理体制的涵义;了解我国运输管理体制;掌握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熟悉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第二部分 公路运输专业知识与实务

第七章 道路运输系统

考试目的

测量考生对道路运输系统的概念、基本内容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对路网、场站、车辆、运输组织管理、智能运输等子系统的构成、技术标准、功能、任务和职责等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考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对道路运输系统的构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道路运输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奠定基础。

考试内容

(一)路网系统

掌握道路与公路的概念、公路分类及分级的依据、两类五级公路的主要标准、公路等级的选用;公路的基本构成要素;公路网、公路网密度的概念,公路网密度的计算公式,公路网的组成,国道、省道、县乡道的特点;公路路政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熟悉公路等级技术标准的依据;路面分级、路面等级与交通量、车速的基本关系;道路交通管理的有关内容。

了解道路交通标号志的功能、种类;公路路面标线及作用;公路路政管理的作用。

(二)站场系统

掌握汽车客运站及其分类、分级的依据及基本标准;汽车客运站的具体业务;汽车货运站的分类;零担货运站和集装箱货运站的分级依据及标准。

熟悉汽车客、货运站的特点及具体工作;汽车货运站具体任务和职能。

(三)车辆系统

掌握汽车的分类:轿车、客车、载货汽车、自卸汽车、牵引车、专用汽车及其使用性能;汽车的容载量、外形尺寸和重量的利用程度、速度性能、通过性能、安全性能、经济性、乘坐的舒适性、运行储备性能等指标的涵义。

熟悉影响汽车运输油耗的主要因素;汽车公害的分类。

了解汽车运输节能的途径与措施;汽车公害的防护措施。

(四)运输管理组织系统

掌握道路运输管理组织系统的概念及构成;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概念、组织机构设置及主要任务和职责;道路运输企业的分类及其运输生产经营的特点;道路运输企业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

熟悉各级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一般职责;道路运输企业的基本任务。

(五)智能运输系统

掌握智能运输系统的概念、基本构成;先进交通信息系统的概念;先进交通管理系统的概念;先进的车辆系统的概念;先进公共运输系统的概念;商用车辆运营系统的概念。

熟悉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车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商务车辆营运系统的组成、服务功能及具体内容。

了解智能运输系统各子系统的作用及意义;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过程;先进的车辆系统信息流程图。

第八章 车辆运用效率指标体系

考试目的

测量考生对车辆运用效率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对各个指标的计算方法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对各个指标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相互联系的熟悉程度;对车辆运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本章学习,使考生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车辆运用效率的指标体系,并将其运用于运输企业的实际统计和分析中。本章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试内容

(一)车辆运用效率指标

掌握车辆时间利用程度的指标:车辆工作率、平均每日出车时间、昼夜时间利用系数、出车时间利用系数指标的涵义、计算方法;车辆速度利用程度的指标:技术速度、营运速度、平均车日行程指标的涵义、计算方法;车辆行程利用率的涵义及计算方法;车辆载重能力利用程度的指标:吨(座)位利用率、实载率指标的涵义、计算方法;车辆拖运率指标的涵义、计算方法。

熟悉车辆运用效率各指标的特点及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推算方法;车辆运用效率各指标的用途和作用。

(二)车辆生产率

掌握车辆生产率的涵义及衡量指标;单车期产量的涵义及各种计算方法;车吨(座)期产量涵义及各种计算方法;车公里产量的涵义及各种计算方法;车辆生产率与车辆运用效率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计算方法。

熟悉车辆生产率各指标的特点和区别。

了解计算车辆生产率各项指标的意义和作用。

(三)提高车辆生产率的途径

热门点击
网络视频多媒体课堂
联系我们

招生方案免费试听快速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