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考网 > 经济师 > 备考经验

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复习第二十六章-会计概论

时间:2011-10-21  来源:中华财考网  编辑:  打印

【免费】“先听课、后付费”点击注册 享受长达七天的免费学习期!
无需立即付费,相应课程听课权限已开通,可享受已制作完成章节的全部内容,满意后再付款!
【精品班】2015年经济师考试辅导 当期考试不过,下期学费减半!
经典班次科学搭配,全程立体化教学,学习过程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名师课程,随意选听。

(二)相关性(有用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三)清晰性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1)同一企业纵向可比: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在附注中说明;(2)不同企业横向可比: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办法,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融资租赁。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七)谨慎性

谨慎性,又称为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七、会计循环

考试内容:掌握会计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内涵。

会计信息是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形成的。按照确认、计量和报告为主要环节的会计基本程序及相应方法称为会计循环。

(一)会计确认

确认是会计数据进入会计系统进行记录和报告的程序,是要明确某一经济业务涉及哪个会计要素的问题。

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包括:一是被确认的项目是通过经济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其交易性质符合会计要素的要求;二是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企业的不确定性能明确地评估;三是该项目应有可以计量的属性,并能可靠地进行计量。权责发生制构成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础,也进一步构成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基础。

会计确认主要是通过将会计要素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会计记录来实现的。

会计记录是通过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等载体,运用复式记账等手段,对确认和计量的结果进行记录,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积累数据的过程。会计记录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1.设置账户

账户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照账户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费用类和损益类。按照账户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可以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账户结构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划分为左右两方,以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账户的余额。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计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的一种记账方法。主要的复式记账法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其中借贷记账法是一种被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借方核算资产期初余额、资产增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减少和资产期末余额;贷方核算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期初余额、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增加、资产减少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期末余额。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试算平衡一般是采用发生额平衡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余额平衡的方法,要求都是借贷平衡。即: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3.填制和审核凭证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记账凭证是根据原始凭证填制的。

经济业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4.登记账簿

设置和登记账簿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

按照账簿的用途分类,账簿可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备查账簿。

对账工作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二)会计计量

考试内容:熟悉会计计量的概念及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在会计报表中确认和计量有关会计要素的实际状况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计量问题是会计的核心问题,贯穿于会计从确认、记录到报告的全过程。

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计量基础)两个方面的内容。会计的计量单位主要以货币为主导计量单位,同时为了管理的需要辅之以各种实物量度;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原始成本,是指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是指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重置成本适用的前提是资产处于使用状态,且能够继续使用,对所有者具有使用价值。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以估计售价减去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以及估计销售所必需的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4.现值

现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以估计的未来现金流入扣除未来现金流出后的余额,用恰当的折现率予以折现而得到的价值。

5.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三)会计报告

考试内容:了解会计报告的内容和分类。

1.会计报告的概念

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2.会计报告的内容

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3.会计报表的分类

(1)会计报表按照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反映经营成果的报表和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三类。

(2)按照会计报表报送对象不同,分为对外会计报表和对内会计报表两类。企业对外会计报表种类、格式和编制方法由财政部统一规定。

(3)按照会计报表编报主体的不同,分为个别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

(4)按照会计报表编制的时间范围不同,分为年度会计报表、季度会计报表、月份会计报表三类。

八、会计法规

考试内容:熟悉已颁布的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的种类,了解会计法规体系的构成及每个层次法规所规范的内容,了解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核心,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

(一)会计法

《会计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是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法律。

(二)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的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两大部分。

1.基本会计准则

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准则。

2.具体会计准则

具体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和特殊行业基本业务准则。目前财政部已经印发并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的具体会计准则有38个。

热门点击
网络视频多媒体课堂
联系我们

招生方案免费试听快速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