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考网 > 审计实务 > 内部审计

做好内部审计的前奏

时间:2012-12-25  来源:中华财考网  编辑:  打印

【会计】会计从业课程(三门)+无纸化考试+出纳/会计实务操作课程
辅导紧跟命题趋势,重点、难点、疑点、考点一网打尽。边学边练,全真模拟考场检验学习效果。
【审计实务操作】企业的从事审计相关工作的财务人员!(辅导侧重于审计实务)
涉及各行业的审计知识、各种注册会计师业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风险与控制等。

在审计需求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确定项目“选域”:

一是企业负责人希望审计什么。可以在每年末对企业负责人访谈,了解他们的期望。在此基础上,最好向他们提交一份书面的选项问卷。访谈常常流于随意、粗放或宏观,行诸文字则有沉静的思考过程和谨慎的下笔。选项问卷可能够企业负责人的审计需求具体化。

二是常见的被审计对象希望审计什么,包括专业管理部门和各经营单元。这些单位的审计需求有两个层面:一方面,作为一级管理机构,他们希望获得其内部管理对象的一些真实信息,希望审计部门在这方面能提供一些帮助;另一方面,作为被审计对象,他们对同级管理或经营单元的问题有深刻洞见,希望审计部门把关注点放在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领域。获取需求的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条件许可时也可采用面谈。

三是监管部门希望审计什么。监管部门熟悉政策,掌握监管导向,掌握被监管企业的综合信息并有独立评价,可以为内部审计提供一些方向。审计立项阶段征询他们的意见,既可使审计重点与监管导向吻合,也可增进与监管部门的联系,向他们展现企业的内审动态。获取监管需求最好采用访谈方式,而且需要较高层级的审计人员来完成。

四是企业经营及管理需要审计什么。这是最重要、也最难的立项依据。前三类需求均来自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体,反映了经营管理或监管主体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判断。审计是服务于企业经营及管理活动的,审计部门审什么还是要指向经营及管理活动本身。审计部门必须对经营及管理活动有自己的独立分析与判断。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常常是复杂的,审计部门的能力及对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储备又常常是有局限的。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存在,审计部门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独立分析与判断很难做得深透。这也常常使得审计立项并不准确,审计人员辛苦一年却未必在“做正确的事情”。要避免这种结局,审计管理需要在这个环节狠下功夫,采取一些强化措施。我的建议意见是审计部门可建立一个“企业经营及管理活动立项评估分析框架”。该框架应包含以下要素:第一,审计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是比较宽泛的,不同职能实现的目标是不同的,不同目标对企业经营及管理活动的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依据审计目标来确立评估分析框架。比如,离任审计,主要目标是对被审计人员的履职评价。风险管理审计,主要目标是评价风险管理状况。这两种审计的目标有差异,立项评估分析的框架也就不相同。第二,评估分析范围或对象。根据审计目标,确立审计应覆盖的范围及对象。第三,评估分析要素。根据审计目标确立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经营及管理活动,也就是选择可以切割、解剖经营及管理活动的分类要素。在实践层面,这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风险管理审计,可以选择产品、人员、流程、客户等为评估分析要素。第四,评估分析指标。在每类评估要素下,确立几个评估分析关键指标。比如,客户要素,可以是性质、财务状况、信用等级等指标。第五,评估分析标准。确立按什么标准进行评估分析,包括对象、要素、指标的评估分析标准。评估标准最好是可以量化的。根据立项评估分析框架,最终确定从经营及管理活动的实际运行情况看,哪些是审计需要优先关注的,哪些是审计可以次后关注的。

热门点击
网络视频多媒体课堂
联系我们

招生方案免费试听快速选课